茶的别称、流变  陆羽《茶经》提到的茶,还有称槚、茗、南方嘉木。  另外,据其他古籍中的记载,还有皋芦、瓜芦、水厄、过罗、物罗、选、姹、 葭荼、苦荼、酷奴等称呼。  茶的雅号:  宋 苏易简《文房四谱》拟人化的最仔细:“叶嘉,字清友,号玉川先生。清友为茶也”。  这里是叶嘉(楼上误)、清友、玉川先生。  李郛《纬文琐语》说“世称橄榄为余甘子,亦称茶为余甘子,因易一字,改称茶为余甘氏”。  这里是 “余甘氏”  还有“森伯”、“涤烦子”。  “茶”字出现较晚,在唐中期(约公元8世纪)以前,“茶”写作“荼”(tú),《辞原》作如下解释:①苦菜。《诗·邶风·谷风》:“谁谓荼苦,其甘如荠”。②菅茅的花,白色。《诗·郑风·出其东门》:“出其闉阇,有女如荼”。③即“茶”古字。《尔雅·释木》:“槚(jiǎ),苦荼”。东晋郭璞在《尔雅注》中认为此指普通茶树,“树小如栀子,冬生叶,可煮作羹饮。今呼早采者为茶,晚取者为茗”。汉代《汉印分韵合编》中有“茶”字七纽,字形如下:  其中六七纽已与“茶”字形相近。此后,三国时张揖撰的《广雅》,西晋陈寿撰的《三国志·韦曜传》,晋代张华撰的《博物志》,都曾出现过“茶”的字形。湖南“茶陵”,西汉时称“茶陵城”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中的“茶”字颜师古注为“音戈奢反,又音丈加反”,与今之“茶”、“荼”二字通用。直到唐玄宗(712~755)编《开元文字音义》时才明确“茶”字的音、形、义。陆羽第一次在《茶经》中使用统一的“茶”字,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的一个重要贡献。  这个“茶”字也随茶的传播通行全国并走向世界,读音及译音在流传中难免走样,福建念tá,广州念chá,广东的潮汕念tē,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念chái、zhóu或chà,傣家念lá,苗家念chútā。外国人的发音更是五花八门,由海路传布的发音近似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和ti,如英国的tea、法国的the、荷兰的thee、意大利的te、德国的tee、南印度的tey、斯里兰卡的they等;由陆路传布的发音近似华北的cha,如前苏联的yaǔ、土耳其的chay、蒙古的chai、伊朗的chay、波兰的chai、阿尔巴尼亚的chay等。仅考查一下“茶”的语音,也足以说明茶的故乡在中国。  茶的别称很多,除前面提及的“荼”、“槚”外,还称蔎(shè)、茗、荈(chuǎn)、诧、皋芦、瓜芦、水厄、

古人对茶的雅称

相关新闻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888-888-8888

在线咨询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admin@ezuzi.cn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